林琨洋:在实践中感受医者父母心
时间:2023-11-20 13:30 点击:次
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学博士林琨洋,最近刚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签约。未来,他将在这所医院的平潭院区工作。前段时间,他正忙着搬家到平潭综合实验区。 林琨洋是中国台湾人。2009年,受父母鼓励,并非出身医药世家的他,进入广州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专业。 中医学习讲究打牢基础。刚入学的林琨洋不仅每天要和众多古籍、古文打交道,还要学习西医的药理学、生理学、解剖学等。他坦言,刚入学的头两年,每天都是背书、学理论,很苦、很枯燥,想过放弃。最终,这个年轻人还是坚持了下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从本科读到了博士。 在古文方面,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相比于同班的外国学生,林琨洋遇到的困难要小得多。他还与同期的几名台湾学生一起学习,彼此鼓劲儿。随着学习不断深入,他渐渐摸到了中医的门道,找到了其中的乐趣。 广州中医药大学的药圃,是林琨洋对母校记忆深刻的地方之一。这片药圃乍看上去像一处花圃,仔细看,每种植物前都竖有一块牌子,注记着药材名称、性味、功能、主治等。林琨洋说,有些课程会搬到药圃里,给相对枯燥的理论学习带来一丝乐趣。 实习以后,林琨洋跟着导师接触患者。从拔罐、耳穴疗法,到推拿、针灸,他在不断实践中成长学习。 “对中医来说,师带徒这种传承很重要。”林琨洋拿针灸举例,一些略懂穴位知识的人可能也会给自己针灸,但处理某些细节关键点时,离不开经验丰富的老师悉心指导。林琨洋还协助过导师给一家诊所建设针灸部门,从医疗器械与耗材的选择到给患者诊治,他认为这段经历对自己之后的从业生涯颇有裨益。 正是通过临床实践,林琨洋对医患关系产生了更深的理解和重视。他不再是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待患者,而是将关怀和理解从过去的理论层面转变为对每个具体患者的责任感。 有一位患者,以前是林琨洋的老师为她扎针,当第一次改由林琨洋扎针时,这名患者难免“心生戒备”。两人接触后,这位患者发现,年轻的林医生自信从容,很耐心地讲解各种问题。这位患者说:“后来,即便是你帮我扎眼睛,扎哪里都好,我都会感到很安心。” 医者父母心——这是林琨洋对医患关系的理解。 在实习期间,林琨洋的患者特别多。有些熟悉的患者因为信任他,连简单的治疗也会等他忙完再去做。“这时候你肯定不能因为自己忙不过来,就不耐烦或者随便糊弄一下。要对得起患者的信任,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林琨洋说,医者父母心,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到实践时,才真正感受到其中的分量。 出于这份医者的责任,林琨洋在去年刚到福建时,就主动参与小区的新冠防疫工作,成为一名志愿者。 他记不得具体给多少居民做过核酸检测,只记得手臂肌肉的酸痛很真实。“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防疫工作者的辛苦。”林琨洋说,自己既是一名医者,也是小区里的一分子,但凡有帮得上忙的地方,义不容辞。 今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公开,其中提到福建作为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效应充分显现,平潭综合实验区对台融合作用充分发挥,要促进台胞来闽就业,便利台胞在闽生活等内容。林琨洋对此也有所关注。 他说,自己有机会到平潭,进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工作,正是得益于惠台政策。他也想尽自己一份心力,有机会推动两岸医学领域融合发展。 在广东学习生活多年,林琨洋之所以选择离开广东来到福建,除了有政策的吸引,也有家人的牵绊。 弟弟林琨伟的妻子是福州人。夫妻二人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求学期间相识相恋,成婚后留在福州安家。为了方便家人间互相照应,林琨洋在博士毕业后,选择来到福建。目前,家中只有母亲和奶奶留在台北。 兄弟二人计划,在福建的工作和生活都比较稳定后,就把老人家接来福建一起生活,阖家团聚。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田宏炜 来源: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