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奸臣”让粉丝失望 虚拟夸赞不如生活治愈
时间:2024-12-05 13:30 点击:次
“电子奸臣”让粉丝失望 虚拟夸赞不如生活治愈 年轻人要努力在现实中寻求情感支撑与共鸣 在当下快节奏的数字时代,一个名为“电子奸臣”的博主群体在网络世界里冒了头。 他们将日常生活习惯中的小瑕疵、性格上的小缺陷“合理化”,把那些阿谀奉承的“谄媚之辞”精心包装成“顺耳忠言”的模样,在网络上发布视频。这使得屏幕前的受众仿佛置身于古代宫廷之中,沉浸在被“众星捧月”的虚幻满足感里,自我感觉得到了所谓的“治愈”。 心理专家认为,那些沉醉于“电子奸臣”甜言蜜语中的“赛博皇帝”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仅凭这种夸赞根本无法解决现实中的困境,也不可能让人获得真正的慰藉。大家终究还是要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寻求情感支撑与共鸣。 “电子奸臣” 年轻人的新型“赛博食粮”? “陛下做什么都是对的”“普天之下,谁敢忤逆陛下”…… 古往今来,“奸臣”向来被世人唾弃鄙夷,可谁能想到,近日竟有年轻人将“电子奸臣”视频当做新型“赛博食粮”。 “电子奸臣”博主们在发布的视频中,大多会抱手作揖、满脸堆笑,极尽夸张之能事,用各种肉麻的赞美之词讨好屏幕前的所谓“陛下”或者“皇帝”。他们不遗余力地吹捧,即使某些行为或决策在现实中并不合理或不值得称赞。 放眼“电子奸臣”博主的粉丝群体,基本都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中的大多数都坦言,自己心里其实明白得很,“电子奸臣”的那些夸赞多是虚情假意、阿谀奉承,不过是形式上的花架子,毫无实际意义和价值。 明知这些夸赞会令人变得“昏庸”,年轻人为什么还爱看“电子奸臣”? 小杨作为“电子奸臣”类视频的忠实观众,给出了这样的解释:“看‘电子奸臣’主要是为了放松,偶尔也能获取一点情绪价值。” 目前,小杨正在家准备“二战”考研,平时的娱乐放松时间很短,“闲暇时打开抖音,电子奸臣是我必看的。一开始看封面觉得没什么,突然听到叫我‘陛下’,兴趣莫名就起来了。” 小杨表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电子奸臣”视频标题叫《与众不同的您》,这个视频只有短短十几秒,台词也只有那么几句,他都能背下来了,“‘有些人是上山的人,有些人是下山的神’,我当时就觉得这台词挺押韵的,有点意思。” 周周则是独自在武汉打拼的上班族,也是“电子奸臣”视频的受众之一。工作中的烦心事会让她心情低落,无人倾诉时,她发现看“电子奸臣”的视频能神奇地改善心情。“就像在接受鼓励式教育,能激发我的工作热情。”周周说道。 “夸夸群”如何变种成了“电子奸臣” “电子奸臣”吹捧“网络皇帝”的这股流行风,应该与四年前兴起于高校的“夸夸群”脱不了关系。 四年前,“夸夸群”由复旦大学的“哈哈群”演变而来,后来一度在网络平台上爆火,又衍生出“职场夸夸群”“城市夸夸群”等,网购平台上甚至出现了付费夸夸的服务。也是从那时起,年轻人对于“被夸赞”的需求显现出来。 在“夸夸群”沉寂后的几年里, 网络上的“夸夸文学”依旧活跃,互联网也涌现出一批专门“夸人”的视频博主。这些视频通常打出的标签是“#彩虹屁”。和“夸夸群”不同,这些“彩虹屁”视频中的夸赞语言并非针对某个人或某件事,而是纯粹的“无厘头”夸赞,配上博主浮夸的肢体语言,已颇具“电子奸臣”的雏形。只不过在称呼上,使用的还是“你”“我”,而非“陛下”“微臣”等。 大学生小李也曾是“夸夸群”的一员,在她看来,进“夸夸群”求夸和刷视频被夸最大的区别在于,在“夸夸群”里被夸的同时还要费心去夸群里的其他人,“比起互动,我更享受只被夸赞的形式”。 “他们这个夸人(视频)的赛道挺卷的,台词总能翻出新花样。”小李说。当“彩虹屁”视频的夸赞进阶为“电子奸臣”的“进谏”后,小李更加喜欢“电子奸臣”类视频,“感觉它比彩虹屁视频里的谄媚意味更大,看起来更有爽感。” 不过,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目前“电子奸臣”类视频虽然形式花样百出,但内容也有些雷同。“电子奸臣”们都是对平时生活中可能会被教育或被贬低的行为进行吹捧,比如将“好吃懒做”说成“陛下贵体,不宜劳累”,将“一直躺着玩手机”美化为“陛下劳累一天,玩会儿手机怎么了”等等。 年轻人为什么如此需要被肯定? 如今,“电子奸臣”的刷屏现象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曾经在社交平台上备受瞩目的“夸夸大会”。而北青报记者发现,夸夸会却已基本淡出人们的视野。 回溯到2021年,彼时线下夸夸会活动在众多城市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如今,“女孩夸夸会”虽然依旧是俱乐部的常规项目,但报名参与的人数较之前大幅减少,“有时候报名人数甚至凑不满10人,只能改为两个月举办一次。”主理人贝贝(化名)说。 在贝贝(化名)看来,正是由于深度交流以及挖掘每个人独特闪光点这两个核心需求的存在,大众参与“夸夸大会”的社交成本相对也较高,这也是“夸夸会”不再那么火爆的另一个原因。 从“夸夸会”演变为“电子奸臣”,人们获取肯定的方式则变得更加“短平快”。年轻人只需花费十几秒动动手指看完一段小视频,就能获取类似的满足感,从而更快地治愈自己。 潮流总是“一茬接一茬”。贝贝认为,未来,“电子奸臣”的热潮可能也会逐渐回落,或者再“变种”,但始终存在的是人们对被肯定的渴望。 不过,回到现实中,当虚假被夸的快感散去,虚无感和无力感似乎会变得更加真实。 如今,小杨对“电子奸臣”视频的热情已经淡了许多。 一天晚上,当他偶然兴起又看了一会“电子奸臣”视频后,虽然短暂地又有了被打“鸡血”的感觉,但到第二天上午他做某年英语一的考研真题时,一篇阅读就错了三道题。现实的“败绩”摆在眼前,让他清醒地认识到“视频里夸我厉害的台词真的就只是台词,啥也管不了”。 所以现在,他宁愿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实实在在的学习上,“虽然在网络上夸赞是很让人开心的,但是网络毕竟跟现实生活不一样,不管我们在网络中受到怎样的吹捧,在现实中我们只有做好自己,才能够坦然接受别人的肯定。” 解读 “漂亮话”中听不中用 要从现实中寻求情感支持 新兴的“电子奸臣”现象,看似只是年轻人的玩梗之举,实则映射出他们的社会情绪和生活态度。对此,一起听听心理咨询师闫煜蕾的观点。 北青报:您认为一些年轻人喜爱“电子奸臣”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闫煜蕾:一些年轻人在生活中缺乏情感映照、情感理解以及情感支持。当一个人的情感理解和情感支持匮乏时,就极易幻想得到“百分之百完美的情感理解和支持”。但这种完美的幻想又极易破灭,因为任何人都无法被完全理解,或者说无法让他人满足自己的所有期望。 北青报:您认为什么人,或者说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更容易沉迷于“电子奸臣”的虚假夸赞? 闫煜蕾:被别人夸赞是我们获得“自己足够好”感觉的重要来源。倘若一个人总是需要从外界寻找夸赞,那就表明,这个人在成长时期从父母那里获得的赞美和认可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人内心会对自己有极为糟糕的评价,或感觉自己要用“虚假的人设”来讨他人欢心才可能获得赞美和认可。在此种情形下,“电子奸臣”能带来极为安全的心理满足感,因为它不涉及与任何人的真实社交关系,也不存在暴露真实自我的风险。 北青报:从专业的心理咨询角度出发,您能否给年轻人一些建议,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正确的自我认知呢? 闫煜蕾:大家在享受这种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的心理慰藉时,一定不要完全脱离真实的人际关系,而是仍需在现实生活中寻觅能够给予自己“足够好的情感支持和理解”的朋友或关系。 最安全的方式是找到一个心理(动力学)咨询师(动力学是心理学的一个流派,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特别是无意识心理过程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情感和思维),来科学消化和处理那些难受的情绪,从而使得调节情绪的能力可以变得越来越灵活和强韧。 本组文/本报记者 王婧懿 实习生 李睿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