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人文关怀赋能中国护理事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4-12-14 13:30 点击:次
中新网上海12月14日电(记者 陈静)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慢性病患者数量的增加以及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高,社会对护理行业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记者14日获悉,于上海举行的以“关怀始于心,护理暖于行”为主题的人文护理论坛上,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吴欣娟表示,近十年来,中国护士数量迅速增长,每年增幅约8%。到2023年,中国护士总数超过560万人。 在论坛上,记者了解到,如今,护理服务正面临着多样化的需求和挑战。护士队伍的持续发展壮大、护理服务质量的持续提高,是当前护理服务的显著特点。同时,护理服务模式的创新,如“互联网+护理服务”等,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 吴欣娟介绍,经过数十年发展,中国的护理事业内涵不断拓展,护理工作不仅是执行医嘱等,还包括健康教育、人文关怀。护理工作的模式也在不断变化,从功能制护理到小组制护理,再到如今的责任制护理,护士们不仅关注患者的生理健康,还注重心理支持;不仅在医院里开展护理,也强调患者出院后的延续性护理、跟踪性随访。 “不过,中国人口基数庞大,民众对护理的需求不断提升,因此护士数量相对短缺。”她说,中国将继续加大护士的培养力度,提升护理人才的素质。在吴欣娟看来,信息化手段、智能机器人等都能给护理工作赋能,弥补护士人数不足的“短板”。 据悉,人文护理论坛聚焦全球健康与护理挑战、护理教育的全球转变以及人文护理在危重患者中的体现等主题,海内外护理界专家深入讨论护理服务的现状与未来发展,为与会者提供国际视野下的护理教育新思路。 上海市护理学会副理事长蒋红深入探讨了患者视角下的就医体验与人文关怀护理之间的关系。她希望通过加强医患沟通、提供个性化护理、开展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以及提升医护人员的人文素养等,全面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推动护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对于老年人来说,护理的比重会更大。”面对社会老龄化,吴欣娟指出,要在加强对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开展相关课程培训的同时,培养老年护理辅助人员协助护士展开护理工作。此外,随着科技发展,开发可穿戴的智能监测设备对于老年人群护理大有裨益。 香港大学护理学院院长林佳静教授以“护理教育:从全球转变到范式转变”为题,分享科技赋能护理内容。在接受采访时,林佳静教授指出,护理教育的范式转变不仅是教学模式的变革,更是护理理念和实践的全面升级。这一转变旨在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护理人才,以应对AI时代的要求。 林佳静介绍,在香港,医院管理局会根据过去三年护理人才供需情况调整、统筹学校护理人才的培养状况,使供需趋于平衡。她认为,香港的护理人员培训体系较为完备。在香港,护理从业者会把护理工作当做终身职业,稳定度相对较高,因此有很多资深护理人员。 在论坛上,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护理部主任顾莺阐述了如何运用科学方法提升护理质量。她指出,临床护理质量管理需要明确的抓手,而以人为本、基于循证的临床思维恰好能提供有效的管理思路。这种思路不仅能助力核查管理质量,还能为改进管理方案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 当下上海正在打造国际医疗旅游城市,沈晓雁认为,在此背景下,护士应更熟练掌握英语等外语,同时了解多元文化。在不同文化浸润下的患者需求不同,这给护士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中国允许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多个城市设立外商独资医院,在沈晓雁看来,这会给护理从业者带来积极的影响,推进整体服务质量的提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