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荣信息网移动版

主页 > 教育资讯 >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建设大科学装置要有创新性和领先性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建设大科学装置要有创新性和领先性

王贻芳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供图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建设大科学装置要有创新性和领先性

位于广东省江门开平市的江门中微子实验的地上设施 新华社记者 邓华摄

可以说,建设大科学装置是未来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共享这样的科学设施,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整个科学发展的历史来看,更多、更大、更好的大科学装置也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被称为“大科学装置”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推动科技创新、建设科技强国的利器。

近年来,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应用捷报频传——“中国天眼”、中国散裂中子源、上海光源等一批“大国重器”建成应用,成为获取原创成果、突破核心技术、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的利器,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为了全面认识大科学装置这一“国之重器”,科技日报记者日前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高能所)所长王贻芳。他多年参与设计、建设、运行和使用大科学装置,对此有深入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

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

记者: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大科学装置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王贻芳: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我们需要的科学仪器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要想扩展对未知世界的认知边界,就需要提升我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用到的科学仪器的复杂程度会越来越高,发展到最后自然就是大科学装置。

大科学装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仪器设备,它的核心仪器一般通过自主研发完成。建设大科学装置可以提高技术研发能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同时,在技术研发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一大批创新人才。

由于大科学装置规模大、复杂程度高,其建造成本也会很高。这种装置既不能仅供一个人用,也不能供某个实验室里的几个人用,而是要大家共享。可以说,建设大科学装置是未来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共享这样的科学设施,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整个科学发展的历史来看,更多、更大、更好的大科学装置也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

记者:这些年来,我国建设了一批大科学装置。您觉得,这些大科学装置在推进科技事业发展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取得了哪些成果?

王贻芳:最近几十年,我国从无到有、逐渐建造了一大批大科学装置。大科学装置是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不同于一般的基本建设项目,具有鲜明的科学和工程双重属性。一方面,这些大科学装置奠定了我们整个科学研究发展的基础,利用这些设施,很多科学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另一方面,在建设这些装置的过程中,我们也掌握了一些建设大型科学设施、科学仪器的技术和能力。

有了这些大科学装置的支撑,我们未来才可能在科学研究或大科学设施建设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地位和影响。具体来看,我们的设施规模越来越大,水平越来越先进,取得的成果也越来越有国际影响力。

但是,跟先进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无论是大科学装置的先进性、独创性,还是科研人员利用大科学装置取得领先科技成果的能力,都需要逐步提高。未来,我国肯定还将继续建设大科学装置,科技事业也将因此发展得越来越好。

最核心的还是创新

记者:这些年,各地纷纷上马建设大科学装置。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王贻芳:一哄而上建设大科学装置,这可能导致不少大科学装置建设存在创新性不足的问题。看到别人取得成绩、我就跟着照做,这种同质化竞争,背离了大科学装置建设的初衷。

大科学装置建设必须强调创新性、独创性,不能一窝蜂上,也不能“撒胡椒面”,得一步一步走,每一步都要脚踏实地。各地都上马同质化的大科学装置,都希望做同样的事情,是一个非常不科学的现象,也是浪费资源。

记者:那么,您觉得该如何优化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布局?

王贻芳: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布局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坚持全国一盘棋、统筹考虑,重点要考虑其用户需求和国际领先性。

为了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布局,非常重要的,是要保证正在规划建设的大科学装置,能够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得到国际认可,要站在整个学科领域发展的高度,来规划、选择、评价大科学装置的先进性、可实施性和重要性。

记者:高能所建设运行了多个大科学装置,请您结合建设运行这些大科学装置的经验,谈谈如何才能让大科学装置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在科学研究中发挥出最佳的作用?

王贻芳:谈不上经验,我们在规划建设大科学装置的时候,会慎重考虑刚才我强调的那几点,也就是它的学科重要性、领先性、国际影响力以及国家需求。我们希望自己建设的大科学装置不仅能够走在国内前列,而且要走在国际前列。

在项目选择上,我们的目标是建成国际最领先的大科学装置,即使不是国际上最领先的大科学装置,也必须要有一定的领先性。我们不会考虑去“复制”别人的大科学装置,也不会纯粹为了建而建。

其实,最核心的还是创新。创新体现在各个方面,不仅是大科学装置本身的技术创新,还包括它将来能够取得的创新性成果。

与国际同类装置相比,我国建设的大科学装置要有创新性和领先性。要让国际同行认可并承认,咱们建设的大科学装置跟他们的不一样,咱们的装置至少在某些方面比他们的好,不能只是跟跑。

当然,有些大科学装置主要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这个时候我们要考虑用户需求。但是在考虑用户需求的时候,也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不能因为用户不够领先,我们就跟着走。同时,还要考虑一定程度的提前量,刚建成的大科学装置,如果用户很快发现装置不够先进,显然是不行的。建设方必须在建设的过程中甚至建设完成之后的若干年,确保装置的领先性。

项目选择一定要精准

记者:目前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还存在哪些不足?

王贻芳: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大科学装置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投入规模不够。经费不足就无法保证大科学装置的先进性、领先性、创新性。事实上,相比国外,我国现有的大科学装置总投资规模偏小,限制了装置的领先性和对高水平人才的吸引,进而限制了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的产生。

二是从单个装置来看,国际领先性不够。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在起步相对较晚、财力相对有限、水平相对不高的情况下,大多以跟踪、模仿和追赶发达国家为主,具备原创科学思想和科学设计、世界领先甚至独创独有的大科学装置数量还很少。

记者:既然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还存在差距,那么对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和运行,您有哪些建议?

王贻芳:我觉得最核心的是要优化顶层设计,做好大科学装置建设的项目选择。项目选择一定要精准,要选择真正在学科领域具有领先性的大科学装置。这个领域应该是别人从来没有研究过的,这样我们才有机会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其次,在设计大科学装置时,技术指标的设定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国家要鼓励科研人员去“摸”技术的天花板,即使有些指标最后没达到,国家也要允许。不然,在定指标时,项目负责人就会留有余地,这不利于发展更先进的大科学装置。

最后,设计和建造大科学装置涉及许多研究试验和技术攻关的内容,具有鲜明的工程和科研双重性。建议制定适应大科学装置特点与发展规律的建设管理制度,充分考虑这类科研工作的特殊性与需求。要根据大科学装置的工程技术人才在论文发表、独立成果研发上的特点,考虑项目、人才的一体化资源配置方式,培养设施建设所需的科学、技术、工程、管理复合型领军人才,重视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其的支持力度。(记者 陆成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