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荣信息网移动版

主页 > 教育资讯 >

奋力书写教育强国建设新篇章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步履铿锵,开辟并不断探索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引领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教育大国阔步迈向教育强国。

培根铸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定位更为凸显

河南安阳,秋风送爽,中国文字博物馆里研学人群涌动。识记甲骨文、了解汉字发展史……拨开历史厚土,这是追索文明根脉的隽永讲堂,涵育着莘莘学子的家国情怀。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定位更为凸显。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广大师生昂扬向上——全国高校实现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及统编教材使用全覆盖,以“概论”为核心的课程群不断完善;今年秋季学期,修订后的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在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投入使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由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不断转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持续完善。

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全面构建,核心素养成为育人导向——新修订的教育法将“劳”纳入党的教育方针,爱劳动、会劳动成为校园风尚;持续推进体育教学改革,矫健身影跃动青春校园;健全美育课程体系,实施美育浸润计划、青少年读书行动等,诗韵墨香遍布万千学校……不再拿着分数一把“尺子”量学生,着力补齐体美劳短板,学生综合素质日益提升。

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师生创新创造能力充分涌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拓展学生多学科视野;持续优化模块化课程体系,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深入实施项目式教学,推动从单纯“知识传授”向全方位“能力培养”转变……从注重“教”,转向以“学”“创”为中心,一个个启智润心的精彩课堂引导学生思考研究真问题,争当敢于做梦也敢于圆梦的青年。

扩优提质,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更加充实

雪域高原,阳光澄澈,现代智能的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璀璨耀眼。优美的校园环境、设施完善的学生宿舍、数字化的智能教室……承载深情厚谊,这是点亮高原孩子未来的梦想之光,践行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庄严承诺。

75年来,从义务教育实现“一个都不能少”,到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我们党办教育的初心使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不断提升,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更加充实。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在实处,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已连续11年保持在4%以上,教育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截至2023年,中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1.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0.2%,全民受教育机会得到有效保障;全社会文盲人口降到2.67%,目前,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更多人通过教育实现人生出彩。

扩优提质成为教育改革关键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得以全面推进——教育部推动建立县域基础教育学龄人口变化监测和报告机制,优化城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公布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引领示范;学生资助覆盖全学段,累计达到14亿人次;营养改善计划惠及4.2亿人次;面向农村和原贫困地区考生实施重点高校专项招生计划,十年累计招生110多万人……群众对“上好学”的需要得到更好满足。

教育数字化行动深入实施,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成为世界第一大教育资源数字化中心和服务平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加速实现;举办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等国际会议,发布中国智慧教育平台标准规范、《北京共识》、《上海倡议》等,国际教育数字化行动持续展开……更多优质资源突破时空、联通城乡。

服务社会,教育支撑高质量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天府之国,丹桂飘香,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产教融合不断向纵深发展。围绕产业需求设置专业集群、校企协同构建匹配生产场域的教学环境、企业导师深度参与课程研发……这是服务国家急需的实战基地,造就着未来工匠的匠心妙手。

75年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国不断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战线及时捕捉分析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科技需求的“第一信号”,教育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更足。

坚定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专业调整频频发力,智能科学与技术、未来机器人、智慧农业、数字人文等新专业应运而生,顺应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求意图鲜明;“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相继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改革持续推进,崭新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为涵育顺应发展、学以致用的时代新人厚植成长沃土。

科研攻坚步履不停,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持续增强——神舟飞天、蛟龙入海、嫦娥奔月、墨子传信……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超七成、科技进步奖近五成来自高校,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的原创性成果,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深化产教融合协同创新,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配度”显著增强——从人工智能到碳中和,从乡村振兴到“一带一路”,教育部与多个省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全国布局建设了229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动融入区域创新发展战略,为产业和区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75年砥砺奋进,换来令人振奋的厚实答卷: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一个服务14亿多人口,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更能支撑发展的教育体系日渐完善。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展望未来,“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征途浩浩。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

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夯实国家富强之基。站在新起点,奋力书写教育强国建设新篇章,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记者 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