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一个多元文化的集体
时间:2024-10-10 10:21 点击:次
李明帅班级同学参观文化遗产时合影。 2023年,我有幸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来到比利时鲁汶大学开展中国长城与古罗马长城的对比研究。文明互鉴是这项研究的主旋律,我们需要在历史遗迹与古籍记载中寻找人类共同智慧。在鲁汶,我融入了一个多元文化集体,这让我对研究主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的导师是鲁汶大学雷蒙德·勒梅尔国际遗产保护中心(RLCC)的主任。在他的帮助下,我有机会参与到RLCC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硕士的教学与助教工作。这个硕士项目最大的特色是文化群体多元,自1976年开展以来,已培养了来自71个国家的900余名学生。其中,我参与的2023级硕士项目有19名同学,分别来自中国、比利时、英国、土耳其、意大利和加拿大等11个国家。 在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硕士项目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团队协作的力量。由于专业需要和项目安排,同学们需共同开展6个不同类型的工作坊项目,包含大量的实地测绘、调研与制图,这需要19名同学分组协作。在成员分配时,我们采用意向征集、统一分配、多国家与多种族搭档的原则。在多个工作坊项目结束后,每名同学都与班上其他同学有过协作经历,这使得同学之间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也产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日常生活中,美食是必不可少的话题。每隔两周同学们会聚餐一次。当地餐厅的水平参差,有的同学认为本地没有地道的家乡菜,于是在圣诞前夕,大家一致同意动手自制,每名同学烹饪一道家乡菜,在学生餐厅聚餐。那天我尝到了正宗的印度黄瓜沙拉、墨西哥菲西塔烤肉、比利时红酒烩牛肉等等。为了这次聚餐,我想了很久要做什么菜,后来选择了一份简单的家常菜——蛋羹。我将鸡蛋蒸熟,配上一些醋和几滴香油,掀开锅盖时鸡蛋就散发出香味。同学们非常喜欢,还有人问我要食谱,几周后我惊喜地收到了一名同学在家做蛋羹的照片。 2024年4月,我和同学一起来到中国,参加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开展的文化遗产联合工作营,我们参观了明代长城、故宫、云冈石窟、佛光寺等文化遗产。同学们对中国大型木构古建筑非常好奇,在教授的讲解下,大家有许多新收获。在中国之旅的尾声,一名印度同学购买的“特产”让我印象深刻,是一架大疆Marvic2无人机。她跟我说在家乡的朋友很喜欢中国的无人机,希望能够帮忙代购。我突然发现,我们的“特产”除了折扇、剪纸、瓷器等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产品,越来越多的科技产品也受到其他国家人的关注与喜爱。 在这段经历中,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跨文化交流带来的思想碰撞。作为海外学子,在与不同文化的交流中,我们不仅丰富自我,还肩负责任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人了解我们。 (作者系天津大学与荷语鲁汶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 |
- 上一篇:江苏学子首获混凝土建筑世界级赛项奖牌
- 下一篇:临沂科技职业学院学生为何受企业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