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荣信息网移动版

主页 > 教育资讯 >

脚踏实地、精准匹配 理性做好就业选择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稳定与发展之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攀升。据统计,我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1179万人,同比增加21万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大,然而,受劳动力市场潜能挖掘不充分、就业信息匹配效率低等因素影响,就业岗位供需矛盾依然存在。

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高校应因势而谋、应势而为,科学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大学生理性规划就业选择。笔者认为,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应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就业观,将自己的小我融入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大我之中,将个人就业理想融入社会发展进程之中。

立足社会实际,树立理性就业观

大学生应树立理性就业观,适应当前人才供需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的社会现实,形成与时代同步、与国家同频、与人民同心的就业选择。

坚持理想与现实相结合,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大学生应调整“考上研究生才有前途”“只找专业对口的工作”等观念,不在就业地区、单位性质、专业对口等方面设置过多约束,进而增加就业选择与机会。同时,大学生既要正视当前供需矛盾、结构失衡的就业环境,也应看到数字化浪潮下互联网及信息技术所创造的大量新型就业岗位机会。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打破传统职业壁垒,探索新兴行业和灵活就业方式。

坚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树立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的就业观。大学生应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响应号召主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面向更广阔的中西部地区、脱贫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创业,在服务国家建设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人职精准匹配,确立科学就业目标

大学生应在理性就业观引领下,基于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通过人职匹配制定科学就业目标。

大学生可在充分认识自我基础上,合理定位个人就业选择。确立就业目标时需开展自我分析。这涉及对自身兴趣、性格、能力和职业倾向的深入考量。大学生可追问以下问题,以了解自己的职业需求:你对什么职业感兴趣?你的性格适合从事哪些职业?更能胜任何种工作?你认为什么工作最有价值?对此,学生可向就业指导咨询机构寻求个性化服务,借助科学职业兴趣量表、性格量表等工具对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职业倾向等进行测评。此外,广泛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也很重要,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大赛、企业招聘会以及课外兼职等活动,学生能对自身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水平等进行自我检验。这些途径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需求:“我想干什么”,客观评价自身的条件:“我能干什么”,进而寻找与之相匹配的职业。

科学的就业选择,离不开职业分析。大学生在职业探索过程中,需深入了解我国不同区域发展现状,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以及各大区域城市群特点,结合个人条件和就业需求,理性选择就业地点;深入了解我国行业分类以及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对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并响应国家号召进入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建功立业;了解不同单位工作内容和发展路径,及其在国家战略层面发挥的作用,结合自身专业和国家需要,投身基层和重点单位就业;了解不同岗位的基本信息,从兴趣爱好、入职资格、生活方式、工作场所和行业现状五个维度进行人岗匹配性定位。

定位就业选择,提升职业素养

为实现就业目标,大学生需进一步提升职业素养,使其与就业选择相匹配。

大学第一年,学生可以通过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就业形势教育等唤醒职业意识。入学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和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实现从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专业教育帮助大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社会职业等,为确定职业方向和目标打下基础;就业形势教育帮助大学生及早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对策,以便提前做好就业准备。

大学第二年,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培养职业能力以及积累实践经验等方式为未来职业生涯做准备。大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时代前沿信息;不仅要培养专业能力,还要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和可迁移能力,并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校内外竞赛、课外兼职等活动积累实践经验。

大学第三、四年,学生可以基于职业目标,提升就业能力和求职能力。要不断反思自身条件与目标职业之间的差距,评估就业竞争力,有针对性地提升目标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经验等方面的能力。大学生还应根据用人单位需求,提升制作简历、写求职信、笔试准备、面试技巧等方面的求职能力。

投身就业实践,不断优化就业选择

从离开校园到步入职场,既是身份上由学生向职场人转变的过程,也是自身兴趣、能力、职业倾向与就业岗位所需知识、能力、价值观动态匹配的过程。

大学生在就业实践中发现个人条件与职业需求不相匹配时,可提升职业工作能力实现人职匹配或调整就业选择。初入职场的大学生,可以通过提升团队协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等,逐渐使自己由一个青涩的职场新人蝶变为一个成熟的职场达人。要理性看待考研考公等目标可能出现暂时失利,或者投出简历“回音少”、求职“碰壁多”等问题,通过更换求职渠道、避开热门城市、选择相关联岗位等方式为自己打开就业新渠道。

大学生应在就业实践中不断发现职业潜能,优化就业选择。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学生不仅可以在就业实践中检验就业选择是否正确,也可以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进一步优化就业选择。

(作者:李森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董双系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