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荣信息网移动版

主页 > 教育资讯 >

呈现融合之美,培育审美品位

美育课程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要提升美育课程教学质量,离不开艺术类学科内容的有机相融与整合——通过展示融合之美,触发学生的自然感知能力,引发情感体验,提升学生认知水平,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审美品位,构建个性化、创造性思维境界的目标。

近年来,教育界高度重视美育课程。以北京为例,多所高校均设立了美育研究室、美育中心以及艺术与美育研究院等机构。与此同时,在各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美育课程同样被赋予重要地位,涌现出不少深受欢迎的优秀教师与精品课程。但不可否认,放眼全国,也有部分高校美育课程设计相对陈旧、呆板,乏人问津。

如何避免这种现象?

教育部去年12月发布通知提出的“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便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研究的课题。近日,北京市教委印发了《北京市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支持高校打通校际课程互选平台,实现学生跨校选修美育课程,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将美育课程纳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课程体系。笔者梳理发现,不仅北京,还有不少省市均出台了相关工作方案,这标志着学校美育工作迈入了一个全新发展阶段。

美育课程是艺术与审美的实践路径

做好美育浸润,离不开强有力的课程体系支撑。

近年来,不少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了美育课程的设置与学分要求。笔者调研发现,某高校在学生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学生需修读“艺术修养与审美体验”选修课程不少于2学分。为了能让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体验并提升艺术修养,这所学校还设计了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涵盖音乐鉴赏、美术创作、舞蹈表演等多个领域,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视野和实践平台。从实践来看,艺术类选修课深受学生欢迎。以线上开设的某舞蹈艺术类课程为例,每学期选课均过千人,到了“一位难求”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热情很高,他们在课程评价中写道:“这是我第一次离舞蹈学科这么近,第一次系统了解、体验舞蹈艺术的魅力”“舞蹈艺术课程为我大学生活展开全新画面,对我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认知帮助很大”……大一通识课“中国曲艺与民间歌曲赏析”的任课教师反馈,学生选修热情高涨,按教室容量设置的课堂人数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学生能在课堂上从始至终保持专注,课下积极搜寻各类演出实例和曲艺作品创作背景等资料。

在笔者看来,这些课程不仅深化了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更是一次深刻的心灵触动与自我发现之旅。通过美育课程的系统学习,学生们培养了创新思维和情感表达能力,学会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以及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创造美、分享美,从而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为未来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美育课程是人才培养与学科交叉的桥梁

美育课程具有跨学科、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它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将艺术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视野。同时,美育课程注重实践教学和创作实践,鼓励学生通过参与艺术创作和实践活动,提升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

美育课程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人才培养和学科交叉中发挥的桥梁作用。举例来说,北京某高校在文学课程中引入音乐、舞蹈等艺术元素,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在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时,教师会展示不同朝代的绘画、雕塑和建筑作品,让学生通过视觉艺术感受祖国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此外,学校还会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和艺术展览,让他们亲身体验艺术与历史之间的紧密联系。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美育课程如同桥梁纽带,不仅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还能推动高校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和优化。

美育课程也可以对其他专业学科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笔者调研一所北京高校发现,这所学校开设了美育本科辅修专业,开发并推广了美育云课堂和美育微课,举办了美育大讲堂,组织学生艺术季等系列活动。这些举措极大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增强了校园文化的凝聚力与吸引力。此外,鉴于美育课程突出实践教学与创作实践的独特优势,北京多所高校纷纷推出了各具特色的美育实践项目。这些项目不仅丰富了美育教育内涵,还为其他学科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宝贵启示和借鉴,进而推动了高校整体教学质量提升。

美育浸润行动下的课程展望

随着美育浸润行动的深入推进与高校美育工作不断发展,美育课程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未来,美育课程建设应更加重视创新性与实用性,积极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通过构建一系列高质量美育慕课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美育学习途径。同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追踪与分析,为实施个性化教学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此外,加强与社会资源的合作与共享,也有助于推动美育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尤为重要的是,跨校学分互认评价机制将成为美育课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通过构建这一机制,学生可以在不同高校间自由选修美育课程,实现优质美育资源的共享,不仅拓宽了学生学习视野,也促进了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此外,跨校学分互认还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推动美育课程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更广阔平台。

(作者:郑莉,系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