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学科技园为科技成果转化搭建重要平台
时间:2024-12-17 10:28 点击:次
“我国正在加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优化重塑,进而建立一个整体网络。”这是今年9月26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的消息。他介绍,期望通过此举探索推动高校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并促使高校“在创造价值、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的重要阵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平台,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21世纪初,科技部、教育部颁布《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试行办法》,从此,大学科技园拔节生长、成绩喜人。2024年初,国家大学科技园转由教育部牵头管理,健步走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从“星辰点点”到星罗棋布,大学科技园建设面临着优化重塑、融合发展的全新态势。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大使命面前,其发展状况如何,又面临着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广泛分布,局部集聚”,大学科技园成转化重要载体 我国的大学科技园,体量有多大? 根据《中国火炬统计年鉴2023》,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建立139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占地面积607万平方米。园区内在孵企业总数为10621家,总收入374亿元人民币。园区在孵企业的员工人数为11.5万人,并成功孵化了近1.6万个毕业企业,为社会贡献了大量优质的创业项目与资源。 在空间分布上,我国大学科技园广泛分布于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覆盖超过140所高校,形成了“广泛分布,局部集聚”的独特发展态势。从地域分布看,国家大学科技园在省级行政区域的布局与其所在省份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一定对应关系。 大学科技园发挥了怎样的现实作用? 南开大学资产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郭伟告诉记者,大学科技园以大学为依托,将优质的高校智力资源与活跃的市场创新要素紧密结合,已经成为促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推动实现基础学科研究、应用技术开发、产业资本流动以及产品规模化生产融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科研成果的孵化器、科创服务的生态圈”。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大学科技园正快速从以提供较为集中的物理空间载体为特征的传统型科技园,向‘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生态型、数字化新一代大学科技园转型。”郭伟认为,大学科技园将为新产业孵化、新经济发展提供服务支撑,成为打造未来产业的重要创新载体。 “聚链成群”,从孵化企业转向培育产业 优化重塑大学科技园,该从何处着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副研究员薛新龙认为,首先应实现创新目标的优化重塑,以打造先进技术策源地为目标,从孵化企业转向培育产业:“根据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及产学合作模式的变革要求,大学科技园必须与国际知名研发型企业、研究型大学及智库科研机构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人才引进和成果转化合作,从知识生产源头直接汲取前沿技术产品服务的创新理念,通过细分技术领域的先发优势,建立国际国内市场的产业竞争力,逐步推动新兴产业聚链成群。”他介绍,“此外,应实现创新功能的优化重塑,进一步发挥大学科技园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育人价值,与区域各类高校建立更加紧密的组织协同,吸纳更多学生直接参与产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商业推广等活动,将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有机融入实践环节中。” 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办公室主任兼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宋锐向记者介绍,山大科技园聚焦成果转化难点,组建了专业化的技术研发专家团队、概念验证团队、技术转移服务团队,推动科技成果围绕产业需求进行二次开发、技术熟化、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催化。此外,引入学校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更好地发挥集聚效能,引聚一批产业上下游企业、孵化一批高价值科技型企业,推动高端装备产业生态集聚,支撑区域高端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了良好效果。 “大学科技园要聚焦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建设。提供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完善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服务。”宋锐建议,“同时,要以创新平台引领科技企业孵化,发挥高校学科优势,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建设富有创新活力的大学科技园。导入学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并优先支持高校教师携带成果入园孵化,为其匹配载体空间、科技中介、投融资、科技政策等全方位服务。” 从政策到行动,紧锣密鼓——今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天津市人民政府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天津高质量发展的意见》。10月,南开大学专门成立了国家创新与金融研究院,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着力打造金融研究高地、金融智库以及高水平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基地,助力天津加快实现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功能定位。 激发活力,打通产学研互联“堵点” 站在转型风口,在高质量发展快车道上,国家大学科技园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企业的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48.1%,高校的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却低至3.9%;大学科技园每年平均转化的高校科技成果数量仅为7个。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李晶告诉记者:“大学科技园的科技成果转化存在一定困难,转化率有待提高。”对此,宋锐也有同感,“科技成果转化是大学科技园的核心功能之一,在实践中,尽管高校科技成果产量较高,但往往成熟度较低,较难直接适用于产业领域,亟待有效转化。” 郭伟认为,我国科技园区的产业需求与高校教学科研之间的互联互通机制还不太健全,需求方和供给方之间仍然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这是目前的重要“堵点”。“企业对技术创新、技术改进以及相应人才的需求如何与大学研究机构对接,才更快更有效?大学科研人员的哪些领先成果具备产业化价值,距离实现产业化有多远?这是我们在大学科技园运营过程中最常听到的提问。” 此外,郭伟认为,培养更多专业化运营管理人才也尤为重要。“大学科技园运营管理需要具备较为综合的知识储备。目前,精技术、懂市场、善运营的复合型人才普遍短缺。”同时,支持大学科技园运营主体的政策也有待创新。“大学科技园一般由独立法人主体的企业作为运营主体。这些运营主体有的是高校资产管理公司控股,有的是属地国资公司控股,有的是高校资产管理公司、属地国资公司和私营企业合作,有的是私营企业控股。不同类型运营主体对应上级管理部门的政策差异较大。” 宋锐则认为,科技园的综合服务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需要经过技术开发、中试熟化、工业化试生产、产业化多个阶段,对应的载体建设和功能实现受到地方发展规划、学科发展规划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难以实现系统化体系化的规划和一体化建设。”同时,大学科技园的增值服务能力也有待提升。“运营服务机构的规模、专业化程度,以及从成果转化到企业孵化的全流程一体化服务能力都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此外,大学科技园的融资能力也有待提高。“一方面,大学科技园虽依托高校资源而建,但当前高校在吸引外部投资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策略与措施;另一方面,大学科技园的服务对象聚焦于初创企业,尤其是大学生的创业项目,这类企业的创业资金主要依赖于亲友资助及学校扶持。由于缺乏足够的信用记录和商业计划,很难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李晶说。 号角已经吹响,政策渐次铺开,“堵点”如何疏通?李晶认为,核心在于激发高校及大学科技园科研人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价值的主动性。“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打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的人事管理制度障碍、完善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奖励细则,等等。相信在未来,大学科技园一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记者 晋浩天 通讯员 向周宇) |
- 上一篇:积极构建中国自主的教育学知识体系
- 下一篇:农业研学应“研”之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