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防控之路:预防先行 共筑健康防线
时间:2024-10-28 18:01 点击:次
乙型肝炎是全球疾病负担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也是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从摘掉‘乙肝大国’的帽子到向消除肝炎目标迈进,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医疗及疾控机构付出了大量努力,制定并实施了多项防控策略。大规模使用乙肝疫苗,特别是推广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策略,是其中重要一项。”暨南大学疾病预防控制研究院院长、暨南大学讲席教授梁晓峰回顾了我国肝炎防控的历程。 乙肝疫苗普及接种 加速消除疾病威胁 2016年,世界卫生大会提出了“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作为乙型肝炎负担最严重的前20个国家之一,中国也在持续进行有效应对,在乙肝疫苗免疫接种覆盖率、乙肝病毒新发感染控制和乙肝相关肝细胞癌防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上世纪80年代,默沙东将基因重组乙肝疫苗技术转让给我国。除了转让技术,默沙东还承担了培训技术团队、指导搭建生产线等诸多工作,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套先进的基因重组疫苗生产线在北京和深圳两地组装成功,并投入生产。随着疫苗生产能力的逐步提升,1992年我国将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管理,200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2005年实现了新生儿乙肝疫苗免费接种,并要求新生儿在出生24小时内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梁晓峰表示。 30余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之下,我国乙肝防控取得了显著成绩。从多年实践来看,乙肝防控成果的取得有赖于多方协作,包括乙肝疫苗技术转让、免疫规划政策推进,以及广大医务人员和公共卫生人员的努力。 梁晓峰指出,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乙肝防控的成功经验提示,对于其他疫苗可预防传染病,提升群众对疫苗的知晓度、提高疫苗安全性等手段都值得借鉴,可以提高疫苗接种率,更好地保护群众健康。 坚持“预防先行” 经验助力更多疾病防控 母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病毒的重要传播途径,中国在乙肝母婴传播防控方面的经验和成就,通过大规模的疫苗接种达成“预防先行”的效果,其经验与成果也给予了更多有着类似传染路径的疾病更多参考和借鉴价值。 近年来,国家在消除“艾梅乙”母婴传播方面付出很多努力,实施了多项重要政策和举措,包括推进疫苗接种普及率、加强宣传教育等,成效颇为显著。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名誉主任委员王临虹提到:“多年来我国在消除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实现了全国范围的广泛覆盖,确保母婴传播防控工作无死角、无遗漏。其次,防控病种从单一向多元化扩展,成功将艾滋病、梅毒、乙肝纳入同一防控体系,显著拓宽了防控范围。2015年,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已覆盖全国,所有孕产妇可享受免费的艾滋病、梅毒、乙肝筛查服务。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国孕产妇艾滋病、梅毒、乙肝检测率均已在99%以上。” 乙肝与“艾梅乙”母婴传播防控的成效,在疫苗预防方面,也给予了包含宫颈癌在内等备受关注的妇科疾病更多启发和经验借鉴。梁晓峰介绍,以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为例,母婴传播也是其传染途径之一,而接种HPV 疫苗是预防HPV 感染的有效方法,已经在全球范围很多国家和地区推广并实施。提升HPV疫苗接种率,将极大地助力宫颈癌的防控。王临虹补充道:“2023年《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2023-2030年)》印发,提出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宫颈癌综合防治机制,同时表示通过为年轻女性接种HPV疫苗、在适龄女性中开展宫颈癌筛查、及时治疗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等三级预防措施能够有效防控并最终实现消除宫颈癌。世界卫生组织提出9-14岁女孩是接种HPV疫苗效果最好的年龄段。” 展望疾病防控的未来发展,梁晓峰表示,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理念,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同时,面对传染病、慢性病威胁,以及公共卫生资源不足、公众健康素养有待提升等现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也亟待加强。“除了疫苗,更多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也在加速,政府部门、医疗及疾控机构、社会组织、科研院所、企业等应携起手来,加快创新研究,深化国际合作,发挥数字化健康管理、人工智能等在疾病监测和防控中的作用,共同应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责任编辑:王擎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