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价”不是灵丹妙药
时间:2024-11-27 20:00 点击:次
今年下半年以来,继上汽大众、上汽通用等企业率先在行业推出了新车销售“一口价”模式,取得良好市场反响后,更多品牌及车企开始跟进。刚刚过去的2024年广州车展期间,多家车企都推出了“一口价”策略。“一口价”究竟是不是深陷“价格战”困境中车企提振销量的灵丹妙药,还要多方面来看。 首先,“一口价”的确有“良效”,最早推行“一口价”策略的上汽通用、上汽大众等车企均一度从中受益。统计数据显示,在“一口价”模式加持下,上汽大众途岳和帕萨特9月销量实现回升,其中途岳的销量为8273辆,帕萨特的销量为23071辆。在合资品牌销量不断下滑的市场背景下,途岳和帕萨特均保住了自己的市场份额,“一口价”可以说功不可没。而上汽通用的“一口价”策略同样奏效。9月24日,上汽通用别克官宣,旗下别克昂科威Plus推出限时“一口价”,可享至高2.5万元置换补贴,优惠后售价均比6月价格下调6万元,降价力度不可谓不大。进入10月,上汽通用又发布GL8陆上公务舱“双11”限时购车政策,限时“一口价”为19.79万元起。凯迪拉克XT5、XT6也纷纷加入了“一口价”的阵营当中。如此一通操作下来,10月上汽通用销量达36268辆,环比增长64.38%。 “一口价”既然能如此快速见效,多家车企跟风也就不足为奇了。例如,东风日产推出全新天籁真心版时称限时“一口价”,直接将中高级轿车的价格拉到了12万元区间。由此,10月东风日产天籁销量环比增长49.1%。不得不说,“一口价”模式的确有立竿见影之效。 不过,“一口价”或许可以管用一时,却难以让车企长期受用。从表面看,在“一口价”模式的加持下,降价刺激似乎让车企恢复了部分竞争力,但实质上,并没有把车企从“价格战”中拯救出来。“一口价”引爆市场,似乎印证了“没有卖不出去的车,只有卖不出的价格”,但降价刺激虽看似一时恢复了车企部分竞争力,却在更深层次上消耗了车企自身实力。随着“价格战”的持续,相互比拼压价司空见惯,已经很难再引起消费者的兴趣。“一口价”模式虽说表现形式上有一定的独辟蹊径的成分,成功引发了消费者的关注,但全面审视“一口价”模式,其基调与主题仍然与“价格战”基本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也会逐渐看清“一口价”模式与车市“价格战”在本质上并无不同。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车企跟风与效仿,过多过滥的运用,也会导致市场失去新鲜感,难以让消费者再有购车的欲望。事实上,在多家车企都采用“一口价”模式后,“一口价”模式已经没有当初那么“灵验”了,反而使车企的销量增速在逐渐下降,这不得不令人深思,“一口价”模式还能走多远。 笔者以为,跳出“价格战”,寻觅发展新路径,最根本的还是要靠车企的实力。众所周知,车市“价格战”使得多数车企不仅出现了单车毛利率下降,有的甚至是赔本卖车,也带来了车企净利润下降的问题,而“一口价”模式正在呈现“速生速灭”的效应,难以“托付终身”。出路何在,成为行业共同的思考。其实,遵循市场竞争规律,无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车企拥有的真实实力,才是走出“价格战”的真正依托。在汽车产业加速转型,产品向智能化、电动化方向发展之际,科技创新才是真正可持续的竞争力。举个例子来看,比亚迪今年1~9月的研发投入达333.2亿元,同比增长33.6%。截至10月底,比亚迪的累计研发投入超1600亿元。而重视技术创新,也使得比亚迪走出了一条超越之路。正如比亚迪掌门人王传福所言,当初坚定选择造新能源车,首先分析的是技术,技术能让人看得更长远。现在看来,这的确是经验之谈。在日益激烈的汽车市场竞争中,没有深厚的技术积淀,几乎越来越难以立足和生存。 同时,车企要做大做强,成就“百其中,年老店”,不仅要切实夯实技术的根基和底蕴,也要在品牌建设上下功夫。而品牌建设所包含的,既有来自技术、产品的实力,也有来自员工的素质,还有来自企业的明确规划和目标。只有把这些强本固基的工作做实,铸就企业的竞争实力,才能不为“价格战”所扰,也能从容应对任何市场的风云变幻,在稳健前行之路上打造世界一流的中国品牌。 所以,“一口价”模式并不是灵丹妙药,而靠眼力、定力用心去打造实力,车企才能拥有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成就不断向上的新业绩。赵磊《中国汽车报》(2024-11-25 00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