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荣信息网移动版

主页 > 教育资讯 >

让评教成为连接师生、改进教学的桥梁

又到期末。除了复习备考外,大学生还面临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评教。“每学期末,我都要给授课教师打分。学生所给出分数的高低与老师的评优评先等息息相关。”北京某高校研二学生刘佳告诉记者。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学生评教目前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常规性工作,并在持续推进和完善中。近年来,为引导学生参与评教,多所高校开始将评教与学生查阅成绩相关联。“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先给老师打分,才能看自己的成绩。不打分,只能看到挂科成绩,其他都看不到。”刘佳解释说。

如今,评教评学这一常规工作遇到了新问题,也产生了新矛盾——“将查成绩与评教关联起来,评教还能客观准确吗?有些同学直接点一连串‘优秀’,直到点完为止,只为早点看到成绩单。”刘佳说,“这样的评价结果,真能体现这位老师教学的好坏吗?我看未必。”

大学生评教,旨在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目前遇到的问题和瓶颈,应如何解决?记者就此展开了采访。

仅凭个人喜好评教,无益于教学质量提升

对于评教,天津某高校大二学生张恬艺很是支持。每次评教时,她都会仔细浏览问题,并给予老师客观评价。张恬艺认为:“老师教学好不好,应该由学生说了算。”

她记得,去年她和同学在评教中对一位老师提出了建议,第二学年,这位老师便改进了教学方法,增加了外出实践教学的比重。“很明显,老师听取了我们的建议。听学弟学妹说,教学效果特别好。”张恬艺高兴地说。

“这便是评教的意义所在。学生评教,绝不仅仅是根据个人好恶给老师打个分,而是对老师的教育教学方式给出中肯评价、提出期待和建议。这样,老师就可以站在学生视角对教学实践进行深度反思,进而改进教学质量。比如,一位教师通过评教得知学生更期待互动式教学,便增加了案例讨论环节,课堂氛围立刻生动了起来。”在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梁钦看来,评教就像一份“教学体检报告”,可以为课程问题提供精准诊断。“教学内容太理论化、学生不适应老师课堂节奏等问题,都可以通过评教数据显现出来,为教学改革提供针对性建议。学校可据此调整课程设计,就像医生根据体检结果制定治疗方案一样。”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公钦正认为,相对于容易量化的科研评价,教学活动具有更强的情境性、互动性、完整性,诸如教学热情、课堂活跃程度、学生学习效果等要素共同形成完整的教学效果,很难被机械拆解,更不能用生硬的指标量化。“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学生的思维启迪、知识获取等主体感知与切身体会显得非常重要。将学生学习体验作为教学活动评价基础,能较好解决传统教学评价难以量化的问题,是评价教师授课水平和教学成效的有效方式。”

“客观来说,学生评教的确发挥了保障教学质量的作用,让教师对教学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愿意根据学生意见与反馈优化课程内容、反思教学过程,从而使得学生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增强、学习主动性提升、课程关注度提高,进而使大学课堂的氛围、学生学风得以改善。”公钦正说。

不能让非教学因素影响评教信度

然而,在评教过程中,学生们也有着不同声音。

即便已从大学毕业多年,但关于“评教”的记忆,总不时在张洁雅脑海闪回:“某次评教,有同学对一位老师的课堂教学提了点意见,这位老师知道后非常恼火,要求我们每个人把评价截图发给他,并‘威胁’说一定要找出那个提意见的同学。”

这件事最终虽不了了之,却仍对张洁雅和同学们的评教热情造成了很大打击。

北京某高校研二学生刘希上个学期没参加评教,因而被辅导员打电话催了好多次。“完成评教又怎样呢?老师该教我们的也教完了,改不改的,对我来说意义不大。只为能查看课程成绩吗?”到最后,刘希也没给老师打分。

“目前评教存在两大矛盾:一是评教体系的操作便利性追求与教学过程复杂性存在矛盾,导致评教结果无法全面反映教师教学水平和效果。二是评教过程的客观、公正性追求与学生个人喜好和随意性存在矛盾,导致评价结果存在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教授罗志敏表示。

梁钦对此也表示认同:“一方面,学生评价标准带有主观色彩,易受个人情绪或外部环境影响。如课程难度高或成绩不理想时,学生可能出于个人情绪给教师打低分;而在关系较好的情况下,学生又可能基于人情给出虚高评分。这些非教学因素,削弱了评教信度,使其难以全面、客观反映课堂实际。另一方面,评教的短期效应削弱了其对教学质量提升的长远价值。一些教师为了获得更高分数,可能倾向于迎合学生,比如降低课程难度或减少学术挑战性,导致了‘高分低质’现象。这完全背离了教育的核心目标,无法真正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与思辨能力提升。”

“反馈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公钦正指出,学校往往在期末甚至在公布课程成绩前集中收集评教数据,接着便是假期。当教师收到具体反馈时新学期已经开始,教师难以据此及时改进教学,评教促进教师发展的作用无形中被削弱了。“此外,多数评教结果仅止步于简单的平均分、得分率统计,忽视了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差异,难以支撑教师精准定位教学问题、实施针对性改进。”

系统优化评教指标,及时反馈评教结果

如何进一步优化大学生评教制度,使其真正体现价值?

“评教制度具备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但要正视并及时纠正其中存在的操作性问题。”公钦正表示,应优化评教指标体系,规范评价过程。在制定具体评价标准时,可组织教师和学生代表与相关专家学者共同研讨,从学科专业特点、课程类型等多维度出发,设计细致的评价指标,必要时可佐以具体案例说明,使学生在评价时有明确依据,从而减少主观判断的随意性。学校可制定评教指南,对具体评价标准作出明确界定,确保师生对相关标准的理解一致,避免个体认知偏差带来的主观性。

梁钦建议,应引入多样化评价维度,将学生评教与同行互评、校方督导反馈等方式结合起来。评分可细化为更多具体指标,如“教学方法”“内容深度”“学生参与度”等。还可结合多样化数据来源,如课堂录像分析、学生学习成果追踪等,构建更为客观的评教体系。

“反馈”,是多位专家强调的关键词。罗志敏说,学校应第一时间将评教数据反馈给任课教师,并在学期结束前为教师提供评教报告。同时,建立学生对评教结果的反馈渠道,以便学校及时了解并解决评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梁钦看来,将学生评价转化为教学改进实际行动,是优化健全评教制度的关键所在。“为此,学校需建立清晰的反馈与改进机制。例如,对连续评教得分较低课程,校方应及时介入,安排专项督导调研,了解具体问题,并为相关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培训或资源支持。同时,对于评教中表现优秀的教师,应给予表彰和奖励,以鼓励持续教学创新,形成良性循环。”

“可以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加强对评教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合理分析,为教师提供个性化、针对性改进策略。”公钦正说。

“建立科学的评价维度、构建有效的师生沟通机制,以及深度应用新技术,只有基于三者的系统优化,评教制度才能为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动力,才能为连接师生、改善课堂体验搭建桥梁,进而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梁钦总结道。

(记者 晋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