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荣信息网移动版

主页 > 汽车资讯 >

汽车供给链重构认知不竭进化

汽车供给链重构认知不竭进化

  随着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的技术变革加速推进,汽车产业链、供应链迎来新机遇与新挑战。尤其是在当前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激烈的状态下,新技术、新产品加快迭代与应用,体验要更好、效率要更高、成本要更低……所谓的“内卷式”发展,不可避免地对整零关系重塑施加另一重外力。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建设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考验着整零企业的智慧与能力。

  对供应链应变能力提高要求

  在前不久落幕的2024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暨第三届中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生态大会上,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彭原璞表示,电动化、智能化、生态化推动供应链重构,推动汽车供应链绿色转型。同时,中国汽车“出海”也使零部件供应链的国际化发展步伐加快。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提出,产业链、供应链是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整零企业通过协同创新,不断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共同推动了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邵华发言称,新型供应链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和管理的升级,更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深度融合、互利共赢的生动实践。它要求汽车产业从原材料供应、零部件制造、整车生产到销售服务,每一个环节都实现绿色化、智能化、高效化,形成全链条的竞争优势。同时,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供应链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模式也将发生深刻变化,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零部件事业部总经理夏晓川表示,汽车供应链核心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未来整零之间将重塑为网状共生、多态并存、开放合作的新型关系;汽车供应链底层核心要素正在重构,汽车供应链的核心要素已从发动机、变速器、底盘系统转变为动力电池、电驱动、智能网联软硬件等部件;材料、电池、芯片、软件等正逐步成为单车价值量占比较高、断链脱链风险较大的核心要素,同时,在产业革命“下半场”的汽车智能化“浪潮”中,数据将成为供应链的核心底座。

  “上市即上量,上量即体验,体验即交付”,理想汽车供应链项目总监叶霖捷坦言,技术的迭代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产品开发周期受到压缩,激烈竞争环境下车型降价促销成为常态,汽车市场的种种快速发展要求供应链必须整体提速,这种速度上的要求对供应链各环节都提出不小的挑战。“今年上市新车型将近200款,因此对柔性供应的挑战非常大。但同时,其中真正爆款车型的占比非常小,这样对早期与供应商伙伴一起布局的产能利用率挑战较大,会衍生很多问题。”他称。

  中汽创智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谈民强认为,面对汽车产业链的新变化,企业需要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与供应链管理深度融合,通过整合化、递进化、低碳化和数字化等创新路径实现强链、增链、延链、补链,助力产业链、供应链实现体系化创新、整零协同、全链共享和绿色低碳发展。

  整零协同才能增强竞争力

  东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丁绍斌介绍称,作为一家整车企业集团,东风汽车不仅投资整车,还参与投资孵化供应链关键技术,致力于做强链、延链、补链的赋能者。目前,东风汽车的投资主要聚焦电力系统、智能化生态和供应链等领域。而这也正是整车企业面对新技术变革的普遍做法,围绕新技术进行投资,通过投资的方式加强对新技术的话语权,从而为智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发展提供保障。

  “在‘软件定义汽车’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提升,竞争更加广泛。作为整车企业,东风需要快马加鞭。”东风汽车研究总院副院长张衡表示,自主可控能力对车企十分重要,是能否在未来快速竞争态势下取得优势的关键。“但自主可控并不代表完全自主研发,而是要与生态合作伙伴一起,以开放协同的态度,造就整车的竞争力。”他认为,整车定义能力、应用软件开发能力和集成能力是整车企业在“软件定义汽车”时代需要追求的关键能力。

  叶霖捷分享了“链间协同”的逻辑和思考,一是搭建供研联合创新平台,二是推动产品集成化和平台化,三是以产品供应策略支撑整体竞争力提升。他介绍称:“我们搭建供研联合创新平台,导入供应商合作伙伴的稀缺资源、技术路标和先进工艺等,通过早期介入、联合开发等相关手段,最终使其锁定理想汽车,实现驱动和共赢。通过产品集成化和平台化,我们实现了技术和成本双领先,对于供应合作伙伴来说,这意味着供应量和柔性的双改善。”

  “产业链从原来的链式关系,演变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网状融合关系。”在力高(山东)新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鲍伟看来,汽车供应链上下游的关系发生了耦合变化,以BMS为例,整车企业与供应商要加强联动协作,在设计研发制造保供过程中,双方互通信息,确保产品开发的适用性。

  此外,零部件供应商还要主动掌握并预测整车终端市场变化,做好更多前置工作。湖南中车时代电驱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副总监张华认为,由于受到互联网思维、家电销售行业思维、网络舆情及国家政策的影响,新能源汽车终端市场容易出现一定的起伏,供应链体系也随之产生脉冲式变化,对供应商提出更大挑战,企业必须提高敏捷性,以应对客户需求,增加客户黏性。

  推动协同供需体系创新发展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指出,面对汽车产业结构性变革,行业越来越关注降低运营成本。在追求服务品质与效率的同时,各环节还需优化供应链,贴近消费者并提升服务体验。这一过程,需要发挥更多软件的作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字化转型工作组执行组长郭焱提出,零部件企业要明确自身定位,聚焦质量、成本和交付。其中,数字化转型需要整合硬件、软件和网络平台,企业应营造创新文化,推动全员参与,实现长期转型。

  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王超认为,中国企业应从供应链向供应生态链转型,构建跨界合作的生态链,打破传统汽车供应链的界限,与光伏、储能及智能城市等领域深度融合,共同打造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电网的综合解决方案。通过探索供应链金融创新、碳排放追踪和绿色供应链建设等手段,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将更好地符合全球环保和“碳中和”要求,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邓白氏国际信息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新兴业务部负责人李昉龙提出,面对汽车供应链全球化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诸多挑战,企业可采用加强供应链管理模型的方式,强调风险管理、效率提升和业务洞察力的重要性。通过数据预测和监控,企业可以有效管理工厂风险,并借助AI驱动的平台降低全球供应链成本。

  “以前我们服务的传统车企,新车的开发周期一般是2~4年,现在中国新能源汽车迭代速度加快到几个月,这对我们的研发、生产体系都提出了新的考验。”大陆集团用户体验事业群中国区负责人从怡娜介绍称,为了应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要求,大陆集团不断加快本土研发和生产服务的速度。外资企业为了应对中国市场需求的这种本土研发,不仅要植根技术的发展,甚至要求研发机制、服务体系等方面都必须全面本土化。

  苏世博(南京)减振系统有限公司中国区事业部营销总监黄向东介绍成,为适应中国汽车产业需求,外资零部件企业在中国的本土研发需要做更多本土化创新,依托全球供应链体系的基础,加强本地研发和量产化能力,研发量产适应本地市场需求的产品。该公司在强化本土研发的过程中,采取了和国内高校等研究机构合作等模式,加强自身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