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扶植
时间:2024-12-23 10:21 点击:次
原标题: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12月17日至18日,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确保粮食稳产丰产。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对于建设农业强国至关重要。然而,在气候变化日益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大背景下,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风险持续扩大,面对多重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现有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已无法有效支撑农业的安全生产。为此,迫切需要强化科技支撑能力,构建智能精准的农业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从流程上提升监测预警预报能力、优化应急救援资源调配,从机制上强化防灾技术创新转化、推进农业保险数字化转型,整体提升农业生产的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提升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农业灾害监测工作涉及气象、土壤、水文等多个领域的多源异构数据与技术体系,面临着监测标准不统一和数据共享不畅等问题,导致监测预警信息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各监测部门间的信息无法及时流通,严重影响了监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此,应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构建标准统一、共享畅通、实时精准的农业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一是加快制定并推广统一的监测标准体系,确保各地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和可融合性,同时,要加强对监测人员的专业培训,提升其对标准的理解和执行能力,确保标准在实际工作中的有效落实。 二是建立高效的农业灾害数据共享机制,制定严格的数据共享规则和流程,明确数据的共享范围、方式、责任等,确保数据共享和流通的安全性、合法性。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智能处理和高效利用。 三是构建自适应性强、预测精度高的智能预警大模型,深度挖掘监测数据背后的规律与关联,对灾害发生的时间、范围、强度进行精准预测,为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应对时间。 优化应急救援资源调配 农业灾害应急救援涉及农业、应急、水利等多个部门、多个领域,资源分散,整合难度大。不同部门之间的救援力量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信息沟通不畅,导致救援行动各自为政,效率低下,无法及时有效地满足受灾地区的实际需求。为此,应建立健全农业应急救援资源管理平台,借助数字化技术,对各类救援物资、农机设备、人员等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与精准管理,破解应急救援资源调配不畅、救援力量协同不足等突出问题。 一是通过建立资源数据库,详细记录农机等各类救援资源的分布位置、储备数量、使用状态等信息,实现对救援资源的实时动态掌控。 二是运用智能调配算法,根据灾害类型、受灾范围、损失程度等实际情况,快速制定科学合理的救援资源调配方案,确保救援物资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准确无误地送达灾区,救援队伍能够迅速响应并高效协同作战。 强化防灾技术创新转化 传统的技术手段难以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农业灾害,当前一些极端性、局地性灾害应急技术的创新面临着研发难度大、周期长,投入成本高的挑战,加之技术转化效率低等原因,导致农业经营主体面对灾害时,防御与减损能力不足。为此,应大力加强农业防灾减灾救灾技术重点领域的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一是构建智慧农业防灾减灾救灾技术创新体系,尤其是在应对极端性、局地性农业灾害的智能感知设备、精准决策支持系统、自动化防控装备等基础核心装备领域,应制定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以推进科技攻关。 二是加强农业防灾减灾救灾技术转移转化平台和机制建设,注重技术的集成创新与示范应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防灾减灾救灾技术模式和解决方案。 三是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防灾减灾救灾技术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小农户采用智慧技术、创新装备,确保智能化和现代化防灾减灾救灾技术能够真正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推进农业保险数字化转型 当前我国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主要集中在部分主要农作物上,许多新兴农业业态尚未纳入保险范围,一些特色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农业灾害还具有时间集中、量大、面广等特点,理赔程序复杂,定损标准模糊不清,赔付周期冗长,导致农民在遭受灾害损失后难以获得及时足额的赔偿。为此,应大力推动农业保险数字化转型,创新农业保险产品与服务模式,实现风险保障的全面化、个性化。 一是通过大数据分析,深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不同生产规模农户的风险特征与保障需求,开发设计出针对性强、保障范围广的农业保险产品,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风险保障。 二是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农业保险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保险数据的安全存储与可信共享,提高保险理赔的透明度与公正性。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优化保险理赔流程,实现快速定损、快速理赔,缩短理赔周期,提高理赔效率,帮助农户尽快恢复农业生产。 (作者孙勇系广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宝印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