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荣信息网移动版

主页 > 汽车资讯 >

跨国品牌还有收购价值吗

跨国品牌还有收购价值吗

  巴黎车展期间,Stellantis集团首席执行官唐唯实透露:“几家中国汽车制造商联系过我,希望收购一些品牌,但我拒绝了。”据了解,目前Stellantis集团旗下菲亚特、克莱斯勒、标致、雪铁龙、玛莎拉蒂等14个品牌经营状态尚可,因此尚未启动任何出售或关停品牌的战略讨论,但未来Stellantis集团将无法保留那些不再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品牌。也就是说,一旦一个品牌无法盈利,Stellantis集团将考虑出售。

  无论唐唯实透露消息的真实与否,销量持续下降、业绩“跳水”的Stellantis集团遭遇来自投资者、经销商、工会等多方面的压力却是不争的事实。届时,这些经营状态惨淡的品牌能有多少收购价值尚待商榷。

  以Stellantis集团为例,虽然目前14个品牌都处于盈利或微盈利状态,但有些品牌的市场状态却已大不如前。

  一些品牌已经退出国内市场,一些品牌不为国内消费者熟悉,另外还有一些品牌在国内处于惨淡经营的状态。以在中国发展多年的标致和雪铁龙品牌为例,近年来在中国市场陷入销量连年下降、企业难以违继的窘境。总体看,Stellantis集团有些品牌已经岌岌可危,而一些相对更有价值的企业,往往曲高和寡,与国内市场比较疏离。

  有自主品牌也看到Stellantis集团的客观情况,对于高端品牌展现兴趣也不足为奇。寄希望于通过收购现成的高端品牌甚至超高端品牌,借助其实现品牌向上突破,具备一定可操作性。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随着智能化、电动化等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一些传统品牌出现无法跟上市场需求变化的情况,不但销量逐年下降,品牌价值也大打折扣。收购这些品牌,“借壳”入市的意义就变得没有太大价值。此外,随着新品牌培育成本和周期的缩短,收购现成高端品牌的成本相对增加,这些现成品牌的价值相应也就大大削弱。

  与原来不同,目前一个品牌从策划到推向市场,已经不需要太长时间。在互联网思维席卷汽车行业的大背景下,新品牌培育的速度在不断加快,这不仅与汽车产品迭代周期加快有关,也与互联网思潮下,品牌塑造培育的速度加快、成本降低有关。

  以造车新势力为例,不到十年的时间,以“蔚小理”为代表的新势力车企,就在市场上站稳了脚,新晋品牌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并不逊于传统品牌,尤其是那些经营状态不佳、甚至被迫退出中国市场的品牌。必须承认的是,一些品牌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只剩一个名称,已经没有太多附加值可言。

  自主品牌对于品牌向上的执念在近些年愈加凸显。从积极意义上看,这是自主品牌进取心的最佳体现,值得鼓励与赞扬。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消费者对高端品牌的价值取向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

  以往消费者对于高端车型的认知,停留在宽大的空间、充沛的动力、自带光环的品牌属性等。而如今随着年轻消费者的不断增多,对高端品牌的认知已经不是原来的概念。能否辅助驾驶、语音互动,车内屏幕多不多、大不大,够不够智能成为他们更关心的内容。而这些往往与一些高端品牌的属性并不相容。收购这些品牌,将它们打造成年轻消费者喜欢的样子,可能难于上青天。

  此外还应该指出的是,自主车企对高端品牌的执念,应该慢慢“放下”。从国内市场和消费水平看,需要多少高端品牌和高端车型,市场饱和度是否逼近临界值,都需要考虑。今年,保时捷在国内销量下滑,一些车型的优惠价已经跌破40万元,这应该能够给很多自主品牌提个醒了。

  高端品牌是自主车企实现品牌向上的手段和途径,不应该成为目的。现成的品牌似乎唾手可得,但也可能是块“烫手的山芋”或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类似的经验教训在自主品牌的发展历史上已经不是一次两次出现了。

  我们给自主品牌提醒的同时,也想对一些成立多年却依旧没有中文名的跨国车企集团说几句,中国市场已经今非昔比,放下优越感,放平心态,于人于己都有利无害。